微信扫一扫
深度诸城网小编注意到,2023年6月27日,诸城市卫生健康局对外发布了《关于2022年诸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监测情况的通报》。全文如下:
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,各镇街卫生院,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站),各民营医院:
2022年,卫健局会同民政、公安等部门,组织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了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监测工作,根据收集的居民健康数据资料,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,基本掌握了我市居民健康状况。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:
一、2022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及分析
(一)死亡水平
2022年全市报告户籍死亡病例10312例,粗死亡率为933.34/10万。其中男性死亡5839例,粗死亡率为1054.88/10万;女性死亡4473例,粗死亡率为811.31/10万。
(二)人均期望寿命
根据2022年全市死因报告数据推算,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9.62岁,其中男性76.99岁,女性82.44岁。
(三)死因水平及顺位
2022年我市居民前10位死因依次为:
1.心脏病(261.12/10万)
2.恶性肿瘤(226.18/10万)
3.脑血管疾病(184.46/10万)
4.营养性疾病(86.44/10万)
5.慢性呼吸系统疾病(72.77/10万)
6.伤害(包括损伤与中毒,44.62/10万)
7.糖尿病(14.30/10万)
8.消化系统疾病(11.40/10万)
9.神经系统和精神障碍疾病(7.15/10万)
10.泌尿生殖系统疾病(6.88/10万)
2022年前10位死因与2021年略有差异,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第四位下降到第五位,营养性疾病由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;消化系统疾病由第七位下降到第八位,糖尿病上升到第七位;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由第九位下降到第十位,神经系统和精神障碍疾病上升到第九位。心脏病、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为前3位死因,仍是影响居民健康、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,占全部死亡的71.97%;前5位死因占全部死亡数的89.03%;前10位死因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的98.07%。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4.82%,比2021年(87.88%)下降了3.48%。
死因性别情况:
男性前5位死因分别是:
1.恶性肿瘤(297.37/10万)
2.心脏病(272.98/10万)
3.脑血管疾病(205.95/10万)
4.慢性呼吸系统疾病(80.03/10万)
5.营养性疾病(75.70/10万)
女性前5位死因分别是:
1.心脏病(249.22/10万)
2.脑血管疾病(162.88/10万)
3.恶性肿瘤(154.72/10万)
4.营养性疾病(97.22/10万)
5.慢性呼吸系统疾病(65.48/10万)
死因年龄情况:
1岁以下婴儿组:死亡5例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0.05%,比2021年死亡构成(0.12%)下降了0.07%。先天异常死亡4例,围生期疾病死亡1例。
1~4岁幼儿组:死亡3例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0.03%,比2021年死亡构成(0.11%)下降了0.08%。伤害死亡2例,先天异常死亡1例。
5~14岁少儿组:死亡21例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0.20%,比2021年死亡构成(0.12%)升高了0.08%。伤害死亡6例,为第1位死因,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28.57%,伤害死亡中交通伤害、意外中毒和淹溺各死亡1例,其他3例。
15~44岁青壮年组:死亡240例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.33%,比2021年死亡构成(2.68%)下降了0.35%。死因前三位依次为伤害、心脏病和恶性肿瘤,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7.50%、21.25%和16.25%。伤害死亡中交通事故占36.67%,26.67%为自杀;心脏病死亡中急性心梗占50.98%;恶性肿瘤死亡中肺癌、胃癌、肝癌分别占15.38%、10.26%、7.69%。
45~64岁中年组:死亡1723例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6.71%,比2021年死亡构成(18.01%)下降了1.30%。2022年该年龄组主要死因前3位的是恶性肿瘤、心脏病、脑血管疾病,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8.83%、20.78%、17.35%。肺癌、肝癌、胃癌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9.00%、19.73%、12.41%;急性心梗占心脏病死亡的54.19%,脑出血占脑血管病死亡的42.81%。
65岁以上老年组:死亡8320例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0.68%,比2021年死亡构成(78.97%)升高了1.71%。2022年该年龄组主要死因前3位为心脏病、恶性肿瘤、脑血管病,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29.72%、21.48%和20.55%。心脏病死亡中急性心梗占41.77%;恶性肿瘤死亡中肺癌、肝癌、胃癌分别占40.01%、13.15%和11.36%;脑血管病死亡中脑血管病后遗症、脑出血、脑梗死分别占50.06%、25.56%、22.98%。
(四)重点疾病死亡情况
1.心血管疾病。2022年报告心脏病死亡病例2885例,心脏病为我市第1位死亡原因,死亡率261.12/10万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7.98%。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第1位原因,报告死亡数为2127例,死亡率为192.51/10万,占心脏病死亡的73.73%。
从年龄死亡情况来看,心血管疾病随年龄增加死亡率升高;从性别死亡情况来看,男性略高于女性。
2.恶性肿瘤。2022年恶性肿瘤报告死亡数为2499例,为我市第2位死因,死亡率226.18/10万,占全死因的24.23%。
在2022年全市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,肺癌占第1位,报告死亡数为915例,死亡率82.82/10万,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6.61%。其次分别为肝癌(14.81%)、胃癌(11.60%)、结直肠癌(6.32%)、食管癌(5.68%)。以上5种恶性肿瘤导致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75.03%。
恶性肿瘤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,男性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女性的1.92倍。分性别来看,导致男性死亡的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(36.39%)、肝癌(16.34%)、胃癌(12.76%)、食管癌(8.14%)、直结肠癌(5.95%);女性依次为:肺癌(37.05%)、肝癌(11.84%)、胃癌(9.38%)、结直肠癌(7.03%)、乳腺癌(5.04%)。
随着年龄增加,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。年龄越大,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就越高,特别是5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偏高,共2256例,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0.28%。
3.脑血管疾病。脑血管疾病为第3位死亡原因,2022年报告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2038例,死亡率184.46/10万,占全死因的19.76%。其中脑血管病后遗症是造成脑血管病死亡的第1位原因,报告死亡例数为968例,死亡率为87.61/10万,占脑血管死亡的47.50%。
从年龄死亡情况来看,脑血管疾病随年龄增加死亡率升高;从性别死亡率来看,男性高于女性。
4.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。2022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报告死亡数为804例,为我市第5位死因,死亡率72.77/10万,占全死因的7.80%。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占第1位,报告死亡数为752例,死亡率68.06/10万,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93.53%。
从年龄死亡情况来看,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年龄增加死亡率升高;从性别死亡率来看,男性略高于女性。
5.伤害。2022年因伤害死亡493例,死亡率44.62/10万,为我市第6位死因,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.78%。伤害死亡中居前5位的是道路交通伤害(51.93%)、自杀(15.62%)、意外跌落(9.94%)、淹溺(7.51%)和意外中毒(3.04%),占伤害总死亡的88.04%。
伤害为幼儿期、少儿期和青壮年期死因首位,10岁以前,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逐步降低,10岁以后死亡率缓慢上升,65岁以后上升迅速。男女死亡的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,除了20-岁组外,各年龄组死亡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,男性伤害死亡是女性的1.93倍。
(五)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亡概率
WHO推荐将心脑血管疾病、恶性肿瘤、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亡概率(简称早死概率)作为评价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。这个指标与期望寿命相似,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,可以在不同时间、区域间进行比较。2022年我市早死概率为14.31%,其含义是现在一个30岁居民在其70岁前死于这四类慢病之一的概率是14.31%。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提出,到2030年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比2015年要降低30%,2015年我市早死概率为15.88%,2030年的控制目标则为11.12%,尚有3.19%的下降空间。
二、危害居民健康的因素分析
(一)慢性病仍是健康主要危害因素。2022年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4.82%,比2021年(87.88%)下降了3.06%。在死因顺位中,心血管疾病、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慢性病位居前3位。提示慢性病是目前危害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,慢性病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。
(二)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。伤害是我市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因素,并为幼儿期、少儿期和青壮年期死因首位。目前机动车数量激增,青少年学生社会经验不足,心理压力加大,缺乏安全知识,自我保护和自觉规避风险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,是导致伤害高发的主要原因。
三、今后保障居民健康的主要措施
(一)提高重大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能力。逐步拓展各类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范围,盯紧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,建立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专项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制度,掌握疾病流行规律及特点。完善重点慢性病和居民死亡原因登记报告制度,综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、健康查体数据和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,提高数据采集效率,提高大数据综合运用能力。应进一步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,关口前移,避免慢性病死亡高峰出现。
(二)全面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。建立以医院、疾控机构为主体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筛查与防治网络,将符合条件的癌症、脑卒中、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,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机会性筛查制度。发挥中医药“治未病”优势,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。完善高危人群和患者干预管理机制,推进慢性病防、治、管融合发展。
(三)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“一评二控三减四健”专项行动。“一评”即健康评估,“二控”即控烟、控酒,“三减”即减盐、减油、减糖,“四健”即健康心理、健康体重、健康口腔、健康骨骼。专项行动的目标是引导居民树立“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”理念,通过组织一系列线上线下全民参与式传播活动,打造我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品牌。
(四)努力提高医疗救治水平。医疗机构要积极完善医疗救治工作方案,加强知识培训、技能训练,加大投入,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,降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致死率。开展癌症早诊早治,延长肿瘤患者寿命,有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。
诸城市卫生健康局
2023年6月2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