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作者 台见新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。地处鲁东南的诸城东北乡,有一座白龙山。山体不大,南北走向,分两个山头。南山主峰海拔仅一百一十九点五米,占地三平方公里左右。因为地处诸城东北平原,此山显得突兀高大,并且前临声名显赫的密水,这里不仅山清水秀,风景如画,而且民丰物阜,人杰地灵。历史上不仅孕育了丘橓、王化贞、台存道、刘统勋、刘墉、钟少先等著名政治家,而且还浸润了一代文武雅士,他们分别是清代会员王中孚、解元邱锡珖,武学大师进士邱元音,举人刘廷标。同时还产生了刘奎、钟鼎勋、钟和村、谢塘、刘季三、刘镜如等一大批医学大家。并且清末民初诞生了东路大鼓一代宗师——台五,台五曾足迹遍及长城内外,鼓响大江南北,登上了那个时代的大鼓艺术顶峰。
自东汉以来,白龙山就以仙山闻名于世,历经千年风雨沧桑,不仅是诸城境内道教的发源地,佛教的传播中心,而且是一座誉满海内外的药山和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,是一座名副其实的“四圣山”,自古就有“人文圣地,东方药都”之誉。
清乾隆《诸城县志》“山川考”记载,诸邑卢山北为九龙山,九龙山自西连绵九岭若冢,至白龙山。白龙山紧临密水(即百尺河),密水南岸是诸城大平原,白龙山隔原与常山相望,北近五龙河,与青龙山隔河相呼应,西有巴山拱卫。这里视野开阔,有虎踞龙盘之势,交通十分便利,自古以来就是诸城东北的门户,其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
诸城白龙山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鲁东南境内最古老的名山之一,历来享有圣山之誉。清康熙《诸城县志》记曰:“白龙山寿圣寺,康熙八年(1669年)重建,碑云:‘东汉明帝戊午年,敕封虹霓山、虹栾寺,唐太宗贞观丁亥重建,宋仁宗天圣己巳年敕封白龙山寺,改今名’”。由此可知,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六年(公元63年),就诰授册封,山敇封为“虹霓山”,寺敇封为“虹栾寺”。
白龙山与西北一公里处的龙崮山,是古代春秋时期昌城国王侯的墓地。主要分布在山顶与山南、山西坡。诸城县一九七三年文物复查时共有古墓一十四座,山前坡两座,山顶十座,山西坡以及山北坡各一座。一九八零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,尚存十二座,其中两座已被平。现存古墓封土大部被削,只有九号、十一号两座古墓完好。
自秦汉以来,历代帝王为求长生不老之药,无不求仙问道,因而道教盛行。术士们云游四海,访仙山,求异术,炼丹论道。地处琅琊郡的“虹霓山”自然成了道家论道修仙的理想境界,“虹栾寺”就成为了诸城境内道教的一处重要活动基地。
“虹栾寺”后来毁于战乱。唐朝贞观年间又重建一次。唐李氏王朝,他们尊老子为始祖,老子又是道教的创始人,所以重修“虹栾寺”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。相传唐代在山上修建了许多庙宇,北有老母殿,南有罗汉庙,东有自来佛庙,西建如来佛殿,形成了规模非常壮观的庙宇群。
白龙山真正大规模地修塔建寺,是北宋时期。据乾隆《诸城县志》记载:白龙塔原塔碑记曰“天圣七年闰二月十五日建”。由此可知“天圣”为宋仁宗年号,天圣七年,即公元1029年。这一年,白龙山一带受隋唐以来佛教的影响,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,因果轮回吃斋念佛已深入民心,拜佛行善成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一时期,寿圣寺主持佛家弟子孟星宇,募捐巨资在白龙山修塔建寺。同年,又诰授册封,山被正式敕封为“白龙山”,寺被敕封为“寿圣寺”,然而当地人一直俗称“白龙庙”。
白龙塔就建在南山主峰顶端,为五层宝塔,呈八棱形,高三十多米,塔下建地宫一处。白龙塔朝北门,在塔东侧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,长六十公分,宽四十公分,石碑上镌刻着刘禹锡著名的“陋室铭”一文,为宋代书法大家所书,字迹不仅端庄大方,而且遒劲飘逸,令后世书法家喜爱、推崇。
白龙塔基座为方形,用花岗岩巨石砌成,设九级台阶,塔的基座长、宽皆为三丈二尺、高一丈二尺。塔身为八棱形,每层开有四门,门为穹形;每层塔的八个棱角上都安装一个铜铃,称为风铃;每当山风吹来呜呜作响。塔门朝北,从北面登九级台阶而上,进入塔的第一层,称南天门。从塔第一层出西门再向左登九级台阶至第二层称东天门,以此旋转而上。塔顶为两口二十四刃大锅,一仰一合,用钉锔锔着。因塔梯台阶设在塔外,且无护栏,山上风大,有一次,一位小和尚清扫佛塔,不幸被山风吹落摔死。从此以后,方丈下令拆除四五层塔梯,因而后人只能登上三层而止。
白龙塔后,建一高台,称为阁子。阁子大约东西长九丈,南北宽六丈,高三丈二尺,清一色的花岗岩底座,上面是青砖所砌,分十三级台阶。阁上建庙宇三间,青砖黑布瓦,走廊里有两根红漆明柱,里面供着四面佛一尊。四面佛为青石雕刻,头像为正方形,高六十公分,四面图像相同。阁子东侧,立着三尊自来佛,青石雕刻,一人多高,南北排列,每尊姿态各异,笑容可掬。
北山东侧,在原“虹栾寺”废墟上而扩建“寿圣寺”占地五亩左右,分前殿后殿两个大院。后殿为大雄宝殿,三间高大的青砖灰布瓦房,有红漆明柱,勾蛇斗檐,屋内雕梁画栋,富丽堂皇,正中供如来佛神像,如来双手合掌,端坐在莲花台上,两边为地藏、文殊、普贤、观音四大菩萨。大殿两旁为挂耳,是僧人居住的地方。院内东西各植一棵银杏树,两人合抱不过来。白果树枝繁叶茂,像一把巨伞,遮蔽着后院,一进院,显得阴森肃穆。前殿比后殿稍微矮一点,东边称三官庙,里面供天官、水官、地官;西边为雹神庙,专供雹神,雹神是石头坐身。前院内有一口巨钟,与人等高,每当清晨山寺撞钟,悠扬的钟声传得很远,十里八乡都能听到。
山寺门前有白龙池,是两口方形井相通,井很浅,井内水清见底,游鱼成群,这是进寺烧香的善男信女放生的地方。门口有数株松树,皆一人合抱粗细。南山西侧半坡处有黑龙池,呈椭圆形,水势很旺,并且水甘冽,与崂山水齐名。
“寿圣寺”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四个朝代,香火不断,明清时期达到鼎盛,僧人常达百余之众。可惜,清末社会动荡,该寺为匪人所毁,所剩建筑材料,被当地邱姓拉回建了祠堂。
一九五九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下午四时四十五分,突然,天昏地暗,狂风大作,飞沙走石,忽听得一声巨响,但见塔上端北侧倒塌了一半,塔上砖块纷纷落下,当时正在古塔附近劳动的仲家村村民仲济亮等人由于躲闪不及,有的被砖块砸伤。奇怪的是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三日,白龙塔的另一半又轰然倒塌。
一九六五年春天,北海舰队在白龙山建雷达站,对地宫进行了挖掘,发现地宫内有一石板,板下为四块相同的八棱石柱,大约半米高左右,八棱石柱上都刻有文字;石板上置一舍利塔,塔内有银匣,匣内盛有舍利子(佛骨),银匣旁边,有两个金杯,酒盅大小,内盛半杯清水,后人称为仙水,在场的人争相抢夺,结果仙水碰翻,石板摔碎。后来舍利塔、银匣、金杯以及四块八棱石柱,由上级指派仲家村两村民用小推车一同运往诸城县博物馆收藏。自来佛被毁,移到山下铺了路,四面佛推入山东侧沟内埋掉。历经千年的古塔山寺已荡然无存,令人惋惜!
明代万历十九年,在庙会的基础上,白龙山又扩大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山会,主要以交易土产品为主,后来逐渐发展成以交易药材为主,也称为“白龙山药会”。清乾隆《诸城县志》“疆域考”记曰:“百尺河之北为白龙山, 每岁二月朔日,十月望日,百货毕集,即地列肆,五日而罢。土人云‘山会’也。”
明清时期,山东境内有两处中药材集散地,一是诸城的白龙山,二是兖州,但兖州规模比较小。白龙山药会分为每年的二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次进行交易,每次交易五天左右。药会就设在南山东坡,全国各地的知名药堂大都在此设点收购,多达一百二十家。如高密的仁树堂、万合堂,胶州的宝生堂、鉴古堂,诸城的宝德堂等。中小药铺则租用附近的村民所搭建的临时席棚营业,或露天设摊交易,此类药商,多达上千家。届时,前来赶会的人山人海,不仅国内各地的药材商前来交易,而且波及到邻国的尼泊尔,缅甸等国的药材商也争着前来交易。相传西藏、四川、云南等地的药材商,为了及时参加药会,新年刚过就启程,他们跋山涉水,风餐露宿,行程万里。药会期间,规模宏大,多达三四万人。交易方式以串换药材为主,经营品种十分齐全。市面上有来自四川的贝母、黄连,东北的人参、鹿茸,陇洮的枸杞、甘草,两广的朱砂、木香,滇贵的三七、穿山甲,西藏的红花、灵石,天山的雪莲,齐鲁的阿胶、海狗,诸城的香附、半夏,至如羚角、牛黄、狗宝等名贵药材,应有尽有。所收购的药材,都要印上“药庄”标记,通过药沟驿站【史料记载:明洪武九年县丞施文迪在桃林、东关、药沟设立三处驿站】转运,也有车推肩扛的。因而,白龙山成为江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,有“东方药都”之誉。
“白龙山上药材全,就是缺少灵芝草。”这是在白龙山一带广为流传的口头禅。事实上,白龙山就是一个巨大药材宝库,这里出产的药材不仅质量好,而且种类全数量多。
白龙山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,属丘陵地带,这里土地肥沃,四季分明,光照时间长,加上雨水充沛,适宜各种药材生长。这里不仅盛产人参,而且还盛产极为罕见的还阳草、老鼠草等珍贵药草。像普通的中药材,几乎遍地都是,到野外随便采集几种植物,那几乎也全是药草。
还有一个事实,可以证明白龙山一带是盛产药材的地方。此处白龙山山脚下的岳沟村,清乾隆《诸城县志》记为“药沟”,顾名思义“药沟”就是因盛产药草而命名的。怪不得,明洪武九年,明政府在岳沟设驿站一处,其主要职责就是用来转运白龙山境内的药材,所以闻名全国的“药庄”品牌,也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。
白龙山不仅历史悠久,物产丰富,而且文化灿烂,名人辈出。明代有著名的政治家丘橓,刚正不阿,享有“南海北丘”之誉;清代有天下廉吏刘统勋,乾隆皇帝曾高度称赞“刘统勋不愧为真宰相”,一代名相刘墉,名满天下,不仅政绩卓著,而且书法独树一帜,有“浓墨宰相”之誉。此外还有“文星会员”王中孚、武进士丘元音、医学大家刘奎、“同盟会”会员钟孝先、金石收藏家刘喜海、“东路大鼓”一代宗师台五等一大批文武雅士。
白龙山除了每年农历二月和十月的两次药会之外,还有两次规模比较大的庙会。一次是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,这天是王母娘娘寿诞日,山上要开庙会,每次必须唱三天大戏,同时各地玩耍的、说书的七匠八作都要来赶会。“东路大鼓”一代宗师台五,不仅在药会期间前来演唱“东路大鼓”,而且每逢山会都要在“寿圣寺”前撂场子,因而形成了著名的“台五说书场”。届时台五和他的徒弟,以及附近说书的朋友们都前来助阵。听书的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二是每年农历的六月八日是火会日(主要祭雹神),附近村庄的人们都成群结队上山进香,也要连唱三天大戏,场景十分热闹。
白龙山地处诸城通往高密、胶州的必经之路,古代的官路就从山下经过,自古以来是诸城东北的门户。占据此山,南可进取诸城,北可出击高密、胶州,历来成为兵家所争夺之地,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
汉代初期,楚汉相争,这里就是他们争夺的战略要塞,以后历朝历代兵事不断,白龙山都成为争夺的焦点。特别是近代一九一六年孙中山领导的护国运动中,以居正为总司令的东北军,他们从青岛出发,沿胶济铁路西进,攻下高密之后,有一支二百多人的队伍南下,进入诸城境内,占据战略要地白龙山,团长为当地人,名叫郑耀臣。他们高举护国大旗,惩办贪官污吏和恶霸劣绅,威名远扬。日伪时期,日本鬼子为保证诸高运输线的畅通,在百尺河村东南岸修建了一座九层炮楼,常驻鬼子一个小组,汉奸一个班。在白龙山古塔阁子后建棚子多处,常年驻鬼子一个小队,伪军一百多人。
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三日黄昏,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四纵独立第十师,接到东线兵团首长的命令,强攻诸城。指挥部设在城东龙王庙子村。师长卢胜、政委韩念龙下达了攻城的作战命令。到第二天拂晓,由于敌人凭借高大城墙和坚固工事顽强抵抗,攻城部队只占领了东、西、北三关。十四日黄昏,部队再次从四面攻城。我军发动了猛攻,全歼守敌,诸城获得了第二次解放。在这次战斗中,有三百一十六名英烈,战死疆场,他们就长眠在白龙山上。现今已经建成了“白龙山革命烈士陵园”,白龙山又成了一处红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。
一九六五年,北海舰队在白龙山建雷达站,在古塔原址建雷达一座,南山东侧建兵站一处,北山建机房一座,常年驻军,部队多次立功,受到上级的嘉奖。
2013年9月30日“诸城市农民根雕艺术学会”在当地政府和白龙山驻军的支持下,举行了“白龙山山志”揭幕仪式,由此,拉开了开发白龙山的序幕。英雄的白龙山人,正在对白龙山的资源不断进行挖掘、开发、整合,古老的“东方药都”不久的将来,必将会五彩缤纷,大放异彩。
2012年6月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